经营环境越来越糟!市场空间越来越小!暂退质保金已经救不了旅行社了!
从三月的云南疫情,到七月的南京疫情,再到十月的西北疫情,今年旅游企业真正的有效经营时间连三个月都不到,疫情下的旅游业一年更比一年难。
随着疫情持续时间的越来越长,以及反复的频率越来越高,旅游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糟糕,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的生存空间也变得越来越小。很显然,面对越来越糟糕的市场经营环境,暂退质保金的救助政策已经救不了旅行社了,必须针对旅游企业和从业者,来一点“更有营养的硬菜”了!1月,在全国倡导“就地过年”的大背景下,旅游业的“春节突围战”失败;2月,全国疫情清零,国内游开始回暖;3月,云南曾一度出现了缺车、缺房、缺导游的场面;4月,瑞丽出现的本土病例,刚刚热起来的春游季犹如昙花一现;5月,安徽六安出现本土病例;6月,广东广州、深圳、湛江等地相继出现本土病例;7月,好不容易等来了广东疫情清零,等来了暑假旅游旺季,突然而至南京疫情彻底搅乱了暑期旅游市场;8月,受南京疫情的影响,大半个中国暂停跨省游;9月,就在8月末,卫健委刚宣布完“本轮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各地相继恢复跨省游时,福建厦门的疫情又临时插了个队;10月,黄金周新疆的疫情还没结束,一场席卷全国近十省区的西北疫情又再次爆发。现在已经是10月下旬,从目前的情形来看,11月、12月旅游市场大概率是“没戏”了。一年之中总的有效营业时间不足3个月,而且在有效营业时间内,还要随时提防疫情的随时袭击。如此糟糕的营业环境,如此狭小的市场空间,试问还有哪个行业可以跟旅游业比惨?
截止2021年10月:已经注销的旅行社相关企业有11.4万家,占比总注册量的40%;已吊销经营的旅行社相关企业有2.0万家,占比总注册量的7%。为了帮助旅游业纾困,文旅部10月18日发布了《关于用好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政策进一步支持旅行社恢复发展的通知》,通知再次要求暂退80%保证金的旅行社,补足保证金期限延至2022年12月31日。暂退质保金的纾困政策早在2020年疫情出现之初,就已经提出来并开始实施,如今已经过去了快两年的时间。这两年间反反复复的疫情冲击,出境游的长期暂停,国内游的断断续续,一有风吹草动便暂停跨省游的现实,使得旅游企业经营环境十分糟糕,旅游从业者的生存状况也十分堪忧。两年多的时间,暂退的几十万质保金对于规模稍微大一点的旅行社来说,无疑于杯水车薪,可能连几个月的工资和房租都不够。而那些小的旅行社加盟门店,更是很难从这种纾困政策中获得实际的救助。现在再提出用“暂退质保金”来帮助旅游企业纾困,我觉得已经不太适合时宜,而且暂退的质保金对于受疫情冲击长达两年的旅行企业来说,真的已经救不了他们了。是时候拿出些“硬菜”来,帮助旅游企业和从业者纾困了!乔乔是郑州某国际旅行社的一名兼职领队,她所在的旅行社是一家专门从事东南亚批发的国际社,也是受疫情冲击最大的。在苦苦支撑了半年之后,面对仍不见好转的出境游市场,公司无奈地选择了裁员,作为兼职领队乔乔成了第一批被裁掉的失业人员。失业后,乔乔领取了六个月的失业补助,每月的补助金为1520元。虽然补助金只有1000多块钱,虽然只发了6个月,但跟很多一分钱补助都没有的旅游从业者相比,乔乔或许还算是幸运的。因为在中国数以千万计的旅游从业者,能享受到失业救助的可能连10%都不到。在没有业务,没有游客的日子里,不少旅游企业和从业者只能靠各种副业来勉强为生,比起暂退质保金,他们更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出台更有效,更实际的有效纾困政策,来帮一帮他们。厦门某旅行社经理焦亮表示,疫情在为旅游企业带来极大的冲击的同时,也极大地加速了旅游行业人才的大量流失,为了自保,大量旅游企业采取了“断臂求生”的办法来应付目前的危机。大量旅游从业者失去工作,不得已转投他行,而随着疫情时间的持续拉长,旅游业正在面临这“人财”两空的局面。焦亮认为,针对目前的行业现状,相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应该出特殊情况特殊对待,针对旅游业的从业者出台一些实质性的救助政策。将失业救助金的发放时长进一步加长,将失业救助金的对象进一步扩大,以便更多的旅游从业者能享受到失业救助,帮助旅游企业和从业者度过这场危机,为旅游业留点底火